HTC第三季度凈虧損26.2億新臺幣

USB CONNECTOR

HTC近日公佈瞭2018年第三季度(截至9月30日)財務報告。財報顯示,HTC 2018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0.4億新臺幣,毛利率今年以來連續兩個季度增長,從第一季度的-3.1%,到第二季度的2.7%,第三季度增至4.7%。這也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HTC連續三個季度毛利率出現增長,HTC聲稱這標志著其削減成本的措施已開始奏效。

雖然毛利率有所增長,但凈利潤依舊處於虧損狀態,財報稱HTC第三季度營業凈虧損為27.9億新臺幣,營業利潤率為-68.9%。稅後凈虧損為26.2億新臺幣,每股稅後虧損為3.18新臺幣。對此,業內人士也表示,雖然從數字上來說HTC第三季度毛利率較前一季度增加,但從其它指標來看,整體依然呈現下滑態勢。

作為曾經的智能手機元老級企業,HTC推出過全球首款搭載安卓系統和Windows系統的智能手機,在美國乃至全球市場也曾占據過市場份額第一陣營。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成長力道趨緩、市場漸進飽和,創新力不足的HTC面對來自蘋果、三星以及中國手機品牌的競爭,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從巔峰時期的15%以上已經滑落至“其他”類別。

今年初,HTC將手機代工部門以11億美元的價格轉讓給谷歌,其掌門人王雪紅依然保留瞭自有手機業務,王雪紅豪賭的另一個業務線是虛擬現實頭盔和內容,但是目前看來,虛擬現實產業進展也不盡如人意。

區塊鏈技術被很多人認為將會是重新定義世界、開創全新時代的一種新技術。隨著其概念的日益火爆、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本的爭相湧入,區塊鏈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層出不窮。於是,HTC將目光轉向瞭“區塊鏈手機”。並在10月份發佈瞭首款區塊鏈手機Exodus,並以0.15比特幣或4.78以太坊的價格預售其首款區塊鏈手機Exodus 1,交付時間從12月初開始。

Exodus能否成為HTC扭虧為盈的救命稻草,各種戰略調整又能否讓HTC在四季度看到翻盤的希望,一切都還是渺茫的未知數。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15/307893.shtml

5G群雄逐鹿 諾基亞勝算幾何

USB CONNECTOR

多傢行業咨詢機構此前一致預測,2017年至2020年全球無線接入網市場將持續疲軟,通信設備公司一方面希望在5G的賽道上不斷突破,另一方面,市場相對集中,對手左右夾攻,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近日,全天候科技獨傢獲得瞭諾基亞內部郵件,諾基亞CEO Rajeev Suri在郵件中宣佈,繼今年10月25日宣佈進行一系列結構改革之後,為在5G時代加速到來中有更好表現,諾基亞自2019年1月1日起,將會把Customer Operations(CO)客戶運營部分,拆分成美洲地區(Americas),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及亞洲地區(EMEA&Asia)兩大部分進行。

Suri在郵件中宣佈瞭這兩個新部門新領導者的任命。其中,美洲地區包括中美和拉美市場,其客戶運營將由在美國地區和5G轉型上有相關經歷的Rick Corker領導;EMEA和亞洲區域包括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大中華區、印度、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這部分將由在固定網絡領域有豐富經驗的Federico Guillén領導。

諾基亞給大眾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昔日手機巨頭不敵市場競爭最終被收購”的形象。

諾基亞在1996-2006年間憑借手機業務獨占全球手機市場鰲頭,據公開數據,其手機發貨量曾在2015年占全球市場的32.1%。巔峰之後的諾基亞,恰好碰上瞭蓄勢待發的蘋果和安卓系統,自此走入下坡路,最終難逃被競爭對手擠壓生存空間,最終被迫在2013年將手機業務“賣身”於微軟。

2017年,諾基亞的手機業務又被微軟轉手賣給前諾基亞高管創辦的HMD Global公司,這傢公司拿到瞭諾基亞的品牌授權和部分專利技術,產品搭載安卓系統重新回到手機市場。此時的諾基亞手機,和母公司諾基亞之間,已經並無多少關系。

雖然諾基亞輝煌的手機業務已成歷史,但它一直沒有放下通信網絡設備業務。憑借著早年積累的大量通信基礎業務和先進通信技術,諾基亞正試圖以5G通訊網絡及相關設備供應商的身份,重回世界通訊市場的中心地帶。

近九成收入來自通訊業務

諾基亞在手機業務方面的失敗並沒有阻止其步伐。相反,諾基亞通過並購,從通信技術層面和運營商關系層面,彌補自身短板,尋求轉型。

2007年,西門子的通訊集團Siemens COM與諾基亞的網絡事業群Network Business Group各出資50%,成立諾基亞西門子通信(Nokia Siemens Networks)合資公司(下簡稱“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定位為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2010年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並購摩托羅拉大部分無線網絡基礎設施資產。2013年7月,諾基亞以約22億美元收購瞭西門子所持合資公司的另一半股份。由此,諾基亞西門子通信成為諾基亞全資子公司和重要業務部門,更名為諾基亞網絡。諾基亞通信業務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也得益於這場收購。

2015年4月,諾基亞斥資166億美元收購法國通訊設備公司阿爾卡特-朗訊。這傢公司在2006年12月由法國阿爾卡特公司與美國朗訊公司合並而成。諾基亞CEO Rajeev Suri稱,“這場收購對公司發展5G通訊技術帶來瞭戰略性的優勢。”

收購阿爾卡特-朗訊使諾基亞具備瞭固網、核心和IP網絡技術方面的能力。諾基亞依靠這些能力來實現端到端交易。自此諾基亞不僅大大拓展瞭在美國運營商中的市場份額,同時獲得瞭更多無線通訊的技術,能夠提供網絡解決方案。

考慮到5G普及之後的落地和應用,2017年2月,諾基亞以4.05億美元現金收購Comptel,後者是一傢通信行業軟件專業公司,擁有數百傢OSS和BSS客戶。今年5月諾基亞又宣佈收購總部在加裡福尼的IoT初創企業SpaceTime Insight。

2017年,諾基亞實現營收231億歐元,約為1845億人民幣。其中,通訊業務作為三大業務之一,貢獻瞭88%的收入。

2018年被稱為5G元年,而5G也成為諾基亞未來幾年在全球市場押註的重要籌碼。

諾基亞在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中表示,公司仍預計5G商用部署將於2018年底啟動,“為通信服務提供商交付高性能端到端網絡,並在該領域保持領導地位是我們的第一大核心戰略。”

據相關統計,諾基亞目前擁有5G相關專利224件,僅次於高通。

近一年來,諾基亞的股價也在波動中總體上揚,這也讓很多人覺得在5G市場上“大展拳腳”的諾基亞,正在強勢回歸。“股價反映未來,這也說明市場對於諾基亞的轉型策略是認可的,這也與5G通信業務的增速有一定關系。”諾基亞內部人士對全天候科技表示。

為瞭發展“端到端”的5G戰略,諾基亞今年還向歐洲投資銀行貸款5億歐元,投入與之相關的移動網絡計算、軟件和服務。

在全球5G商業化部署方面,今年1月,諾基亞和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公司NTT Docomo簽訂協議,將為其提供5G無線基站至2020年;7月,諾基亞宣佈與T-Mobile簽署價值35億美元、為期數年的5G網絡合同,加速美國5G網絡全國性部署,這是迄今為止全球已公開的最大一筆5G訂單。

作為AT&T5G供應商之一,諾基亞將於今年參與其移動5G部署項目,該項目將在休斯頓、傑克遜維爾、路易斯維爾、新奧爾良、聖安東尼奧等五個城市實施。此外,諾基亞在印度、緬甸的部署也在積極推進。

“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的5G準入測試門檻非常高,產品規范等方面有詳細的要求。諾基亞在這些地區取得的經驗,以及對於全球研發資源的整合,將助推在中國的部署。”上述內部人士稱。

佈局5G Chinafirst

在今年11月的進博會上,諾基亞引發不少關註。

在進博會的“5G創新應用”展區,諾基亞架起一座微型5G基站,重點展示瞭可滿足公安、消防、電力檢測等工業運維方面的多種應用場景,以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超級芯片等方面技術成果。

展會期間,諾基亞宣佈,分別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簽訂總價值超過20億歐元框架協議,通過部署5G技術和服務,加速運營商向5G演進。

根據協議,諾基亞將為中國移動提供無線接入網、核心網、無源光網絡、IP路由等服務;對於中國電信,諾基亞將提供FDD-LTE無線接入、智慧傢庭固定接入、核心路由器等服務;對於中國聯通,諾基亞將為其在全國范圍內部署諾基亞FDD-LTE無線接入、MEC邊緣計算、虛擬化IMS、SDN、IP路由等。

“中國電信已經訂瞭ASiR設備的貨,2019年上半年就會建5G網絡。從合作深度來講,程度最深的是中國電信,其次是中國移動,再來是中國聯通”,諾基亞內部人士透露。

2019年預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是國內三大運營商的5G計劃。上述人士提到,根據此時間表,諾基亞正給予配合,加大5G方面在中國的投入,“面對中國5G的飛速發展,我們一直在強調‘中國領先,Chinafirst’。”

實際上,在通信業務上的佈局,諾基亞瞄準中國市場為時已久。

1985年,諾基亞進入中國,當時在北京開設瞭第一傢代表處,主要經營電纜、光纜和傳輸設備。1998年,諾基亞簽訂瞭中國第一個雙頻網絡合同,提供全套GSM系統和終端服務。2007年,諾基亞宣佈進軍中國互聯網服務領域。

諾基亞在國內的運營主體叫做“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國資委直屬的中外合資企業上海貝爾,與阿爾卡特的中國業務合並。隨著2015年諾基亞完成對阿爾卡特-朗訊的並購,上海貝爾隨之易主,更名為“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諾基亞貝爾”)。天眼查顯示,諾基亞貝爾的股東中有國傢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和國務院的身影,兩傢合計占50%股權。

“其國資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對諾基亞5G在國內的佈局提供瞭幫助。”諾基亞內部人士對全天候科技表示,而諾基亞貝爾也將自己定位為“中國和全球的5G橋梁”。

在今年6月深圳召開的IMT-2020(5G)峰會上,IMT-2020(5G)推進組公佈瞭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進展情況,諾基亞貝爾成為瞭首傢完成工信部5G中頻段射頻測試、且唯一使用第三方測試終端完成5G NR數據連接測試的設備商。

除此之外,諾基亞貝爾的業務范圍還涉及垂直領域和企事業單位。“集團下面已經成立瞭一個單獨的公司和公共產品事業部負責這部分業務”,上述內部人士稱,“包括鐵路部門,公安部門等,還有蘋果、百度阿裡、小米等互聯網企業,都從我們這裡采購解決方案和設備。”

諾基亞在中國的大力投入,還體現在研發人員和研發中心的設置上。目前諾基亞在上海,杭州,南京,北京,成都,青島設有研發中心。諾基亞貝爾總裁王建亞此前透露,“諾基亞貝爾的5G研發中心就放在杭州,有超過4000名工程師。目前我們展示的5G應用,都是杭州研發中心開發的。公司在國內的員工超過15000人,杭州研發中心超過1/4。”

群雄逐鹿勝算幾何

國際知名數據調研機構IHS Markit發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的通信設備市場上,華為以28%的份額位列第一,愛立信和諾基亞分別占據27%和23%,排在第二、三位。緊隨其後的還有中興和三星。

自從華為在2009年啟動5G相關研究,至今已有十年的積累,在技術研發、聯合測試、生態建設等方面都取得瞭大量突破性成果。

雖然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傢都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方案之外,但據公開數據顯示,華為已經和全球20多個運營商建立瞭50多張5G預商用網絡。短碼爭奪中,華為進一步優化的POLAR也為其贏得控制信道短碼的勝利;在規模試驗中,華為與國內三大運營商聯合打造瞭百站樣板點,在海外,華為在多哈、倫敦、首爾等地也都建設瞭全球樣板點。

而愛立信目前已與全球38傢領先的運營商在5G領域簽訂合作協議,與全球22傢行業合作夥伴、45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在5G領域全面展開合作。

2018年上海世界移動大會期間,愛立信CEO鮑毅康提到,目前5G的商業合同量不大,所以各方都在為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而努力,“愛立信已開始戰略轉型,更加關註與運營商的合作;研發投資額增加10%,持續擴大投資確保技術領先地位。”

多傢行業咨詢機構此前一致預測,2017年至2020年全球無線接入網市場將持續疲軟,通信設備公司一方面希望在5G的賽道上不斷突破,另一方面,市場相對集中,對手左右夾攻,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諾基亞CEO Rajeev Suri放言,2018年諾基亞的目標是,在運營商市場保持領先優勢、在企業業務市場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消費領域實現增值。

不論是大力在中國5G市場上佈局,還是通過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來適應5G戰略,在前有華為、愛立信阻擊、後有中興、三星追趕的嚴酷市場競爭中,諾基亞是否能抓住新的“救命稻草”卷土重來,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15/307877.shtml

京東這個大腿 錘子不好抱

USB CONNECTOR

就在一周前的11月 6日,略顯疲憊的羅永浩在發佈會上回應瞭“倒閉傳聞”,和官方口徑如出一轍:並沒有關閉成都分公司,隻是為瞭整合研發資源。

當然,錘子如今的艱難處境無需多言,手機銷量依然少得可憐,下一輪融資遙遙無期。

今天,網易科技發佈瞭一篇報道,似乎成瞭壓垮羅永浩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其中提到:

京東每個月的回款占到錘子現金流的60%以上,現在每個月的回款越來越少,不夠員工開支。傳聞京東金融供應鏈貸款提前斷瞭。沒錢啟動手機新品瞭。

錘子大規模裁員已經開始,據說要裁至40%。

不出意外,羅永浩很快就在微博上回應瞭這則報道,而且措辭極其嚴厲:

暫且不論關於裁員、回款等消息的真實與否,這篇報道提到的一個問題,確實值得展開好好聊聊,這也是目前像錘子這樣的國內中小型廠商,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過於依賴京東這個單一渠道。

在剛剛結束的“雙十一”中,京東方面表示,根據IDC數據,全網每售10臺手機7.3臺來自京東;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大數據應用與體驗經濟研究院出臺的《2018中國電器線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手機線上銷售市場,京東占比50.3%;去年,GfK報告顯示,2017年下半年市場主要品牌新品首銷渠道的統計,京東占比達到72%……這樣的數據還能舉出來很多,總之,靠3C起傢的京東,如今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硬件銷售平臺,對於手機這個品類尤甚。

對於中小型廠商,以及初創企業來說,京東幾乎是最有效的渠道。像一加、錘子這樣的純線上品牌,在發佈會時幾乎都會用京東的銷售成績來為自己背書,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絕大部分銷量來源。

於是,你能經常能看到手機廠商會在發佈會時請京東的相關負責人來站臺,此前是“流水的發佈會,鐵打的胡勝利”,而胡勝利崗位調動後,“炸不炸”的陳婷接班,繼續出現在各大廠商的發佈會上。

不過,大玩傢們早就開始發展自己的渠道瞭,OV有著深入鄉鎮的代理體系,而小米的電商和直營門店已經成為瞭業界樣本,華為線上線下兩手抓,最近還開啟瞭“致敬”小米之傢的“華為之傢”。因此,你能看到,跟胡勝利這樣握手的,基本上都是錘子、金立這樣的中小型廠商,對於他們來說,沒有資本和經驗去深耕線下,隻能選擇更加短平快的線上平臺,而京東自然是第一選擇,甚至是“爸爸”一樣的存在。

這可不僅僅是手機在京東上線,或者京東“6.18”給你個展示位這樣表面的合作,而是從營銷、渠道、產品節奏、研發甚至資本等各個層面的深層次綁定。

而京東也不僅隻賣手機,作為最大的銷售渠道,京東掌握著海量的用戶數據,從中可以很清晰地總結用戶的喜好及趨勢,這些都可以很好地指導廠商的研發方面與節奏。可以說,京東已經是產業鏈內重要的一環瞭。在各個方面,都對手機行業的風向有著指導和推進的作用。比如,遊戲手機這個品類,京東就在其誕生、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京東電子文娛事業群總裁閆小兵就曾介紹,手機廠商有的要用戶,有的要利潤,有的要渠道,京東希望能給這些廠商提供量身定制的銷售策略。

《財經》曾報道,錘子2016年發佈的M1和 2017年 5月發佈的堅果Pro是公司歷史上生產最艱難的兩款手機,都遭遇瞭資金問題,最後是依靠京東出面,墊付瞭預付款,才得以開工出貨。

京東至少曾經很看好錘子,錘子也曾經讓京東看到瞭希望。

去年的“6.18”,堅果Pro成為1500~1999元價位檔的單品銷量冠軍,同時在4 月1 日後首發的新品銷量排行中名列第三,而整體銷量同比更是暴漲瞭3006%,整整30倍的增幅。

不過這種強勢表現沒能延續到2018。在今年的618,無論是銷量、銷售額,還是增長榜單,前十名都難覓錘子的身影。TNT理念太過“超前”,真旗艦堅果R1反響平平,不僅爆出瞭諸如鏡頭刮花這樣的質量問題,銷量也不盡人意。

截至目前,堅果R1的京東評論隻有4.3萬,且不說小米和榮耀,就和同為線上品牌的一加(同為上半年發佈的一加6,評論數為42萬)相比,都有著數量級的差距。

福利往往和風險同行,京東一旦出現問題,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可能隻是損失一些短期的股價,但對於靠京東活命的小玩傢們,卻可能是滅頂之災。硬件行業是一個需要高額資金投入和周轉的行業,任何一筆款項沒續上,都有供應鏈斷裂,產品不能按時上市,錯過黃金銷售周期,資金無法回籠的風險。而對於錘子這種,融資靠命,銷售靠天的企業來說,風險就更大瞭。

京東股價暴跌主要因為什麼,我們都明白,在這也不再去贅述。總之,銷量全部系於一線,是錘子這樣的中小廠商,不得不面對的風險。

仔細想來,這種綁定,其實和小米生態鏈企業與小米的關系頗為類似,而如今,稍微有些成績的生態鏈企業,已經開始尋求單飛瞭。

兩個體量差不多的抱在一起,叫抱團取暖,話語權差太多,就是單方面的抱大腿瞭,而大腿總有不帶你玩的可能。真正想翻身,還得銷量和口碑過關,讓平臺反過來求著你。但對於目前的錘子手機來說,這就有點強人所難瞭,還是做行李箱,翻身的可能性更大點。

註:文/古泉君,公眾號:虎嗅APP(ID:huxiu_com),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13/307612.shtml

手機廠商雙11大戰背後的變與不變

USB CONNECTOR

雙11是一場例行的狂歡,手機行業也不例外。

手機行業的競爭依然激烈,各傢都拿出大幅的促銷,榮耀、小米互聯網品牌的雙11銷售額也不斷增長。但和往年相比,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各傢廠商的口水戰不見瞭,關於刷單的質疑、排名的撕逼少瞭許多。

手機廠商各玩各的,互不打擾。

小米、榮耀和蘋果是這場大戰最受矚目的手機廠商。雙11當天,榮耀連續三年獲得京東手機銷量、銷售額冠軍。蘋果獲得天貓平臺手機銷售額冠軍,雖然蘋果官方並未調價,但是iPhone XS系列和XR在各大平臺都大幅降價。而小米這次淡化瞭手機的數據,直接拿出一個新零售的銷售額。

線上的競爭格局已定

榮耀、小米是最強勢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以往兩傢的鬥爭是此起披伏,但今年兩傢不再針鋒相對,火藥味淡瞭起來。

榮耀在京東平臺手機銷售額和銷量上穩穩地占據第一,今年又在天貓平臺的手機銷量中取得第一。榮耀成為國內互聯網手機第一品牌後,PK的手法簡單粗暴。

小米PK的重點則發生瞭一些變化,把線下和海外納入雙11狂歡當中。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天貓對於刷單現象進行瞭嚴格的控制,拒絕瞭任何形式的刷單行為。在沒有刷單介入的情況下,手機的銷售數據得以真實的體現,這一次的雙十一堪稱史上最嚴的雙十一。

榮耀和小米顯然已經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因為拋開手機,小米雙11大量的消費級IoT單品,包括小米手環、小米電視、米傢掃地機器人成為增長點。小米在雙十一期間的各種數據更多的是在體現其新零售的成果,而並非是手機上的表現,如果深究今年小米手機在手機上的表現,或許並沒有大傢想象中的那麼好。

而作為榮耀手機老對手的小米,則在榜單上一路緊追榮耀,在手機品牌銷量、手機品牌銷售額、手機品牌累計銷量以及手機品牌累計銷售額四項排名中均進入前三名。同時在天貓平臺,榮耀在品牌銷量排行榜上位居第一位,領先排名第三的小米。

事實上,如果從大盤來看,2016年開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速已經放緩,2017年出貨量首次下滑。進入2018年,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依舊疲軟,但從榮耀拿下線上銷量冠軍和增長來看,手機市場越發艱難的三年,線上頭部玩傢反而是逆勢增長的。

當然,海外市場也已成為中國頭部廠商競爭的重點,成為華為、小米保持增長的關鍵因素。

雖然小米、榮耀側重點已經不同,但是對於手機產品來說,兩傢依然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戰報中都突出瞭其高端機型的表現。小米、榮耀都在尋求為其原來性價比為主的品牌內涵,註入技術、創新、高端的元素。

榮耀Magic 2在4000-5000元區間,在天貓、京東雙平臺銷量、銷售額獲得第一。小米MIX 3榮獲天貓3000-4000元價格段銷量冠軍,小米8榮獲天貓、京東、蘇寧2000-3000元價格段冠軍。榮耀Magic 2和小米MIX 3均為兩傢旗下最高端機型,迄今發佈不到20天。

變化之後,未來拼什麼?

雙11與生俱來的主題就是性價比,但在這個主題背後,榮耀、小米的改變也預示著,單純的數字比拼對手機頭部廠商意義正在減弱,更多的是對產品和品牌實力的考驗。在性價比之外,核心技術、品牌口碑的比拼將是新的主題。

這種技術的PK也是他們面臨市場擠壓必然作出的選擇。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呈現創新乏力的局面,大多數手機廠商隻敢在配置升級、屏占比提高等方面,做微創新。值得註意的是,這樣的創新極易被復制和模仿,形成新一輪的同質化。而消費者面對眾多“撞臉機”時,購買沖動被大大降低,進而總體銷量繼續銳減,形成惡性循環,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革新產品。

今年榮耀推出GPU Turbo“嚇人”技術刷瞭一把存在感,隨後的液冷散熱、雙Turbo技術、麒麟980的加持又添瞭一把火。這些技術是榮耀於華為2012實驗室孵化和研發,可以說有備而來。從今年雙十一不難看出,兩大頭牌中,榮耀將會繼續在手機行業大展拳腳,朝著“三年前五”的目標全面跨進,而小米未來的側重點或許並不完全在手機上。

除瞭小米、榮耀之外,其他廠商也在努力爭取出貨量,尋找各自有利的營銷陣地。

OV給出瞭Z3、K1的表現。vivo發佈的Z3雙11當天銷量超過30萬臺,在天貓、蘇寧獲得1500-2000元價位段的“銷量&銷售額”雙冠軍。OPPO稱K1的銷量刷新瞭OPPO線上單品銷量紀錄。這說明,OV對低端機線上市場的沖擊有所斬獲。

華為、小米、OV四大廠商都在向不同渠道、不同價位全面出擊。這場全面戰爭在雙11的戰場上也露出端倪。

聯想則強調瞭手機業務的增速,雙11當天在京東手機品牌銷量、銷售額增速都獲得第一。錘子在堅果手機之外,重點披露瞭登機箱的表現:地平線8號旅行箱獲得京東箱包銷售額、銷量第一名。這也顯示出二線廠商求存的努力,但都屬於陪跑狀態。

某種程度上,雙11的戰場也是國內廠商競爭常態的一種濃縮。大廠商放棄瞭口水戰,各玩自己的遊戲。榮耀、小米作為C位上的兩大主角,榮耀在中國線上穩居第一,小米把戰場延伸到線下和海外,講述自己的故事。

與此同時,在性價比的狂歡之際,兩大主角也在悄然轉身,比拼高端產品、核心技術、品牌口碑甚至海外市場,這些或許才是頭部廠商未來的取勝之道。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13/307547.shtml

蘋果欲進軍AI和智能傢居設備領域

USB CONNECTOR

11月21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悄悄收購瞭人工智能設備初創公司Silk Labs,該公司專門開發輕量化的人工智能軟件,使其能夠安裝在攝像頭等消費硬件上。此舉表明,蘋果對AI和智能傢居設備領域的雄心越來越大。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收購發生在今年早些時候,此前從未有過相關報道。據追蹤初創企業融資情況的研究公司PitchBook稱,對蘋果來說,這可能是一筆很小的交易,因為Silk Labs隻有大約12名員工,籌集瞭約400萬美元資金。

蘋果和Silk Labs過去都曾表示,出於隱私方面的考慮,它們對在本地個人設備上運行的AI更為青睞,而不雲端,後者允許企業收集大量個人數據。

蘋果收購Silk Labs的交易,可能有助於其加強更廣泛的AI和智能傢居業務。蘋果公司發言人對此不予置評。

Silk Labs的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聖馬特奧市,2015年由瀏覽器開發商Mozilla的三名前雇員安德烈斯·加爾(Andreas Gal)、克裡斯·瓊斯(Chris Jones)以及邁克爾·威尼斯(Michael Vines)創建。

這三名創始人都曾參與過火狐操作系統(Firefox OS)的開發,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試圖開發另一種智能手機平臺,以便與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系統競爭。

當Silk Labs在2016年退出隱形模式時,加爾表示,該公司專註於開發一種融入瞭AI的操作系統,以便為其他公司生產的硬件提供動力。這些公司在“物聯網”領域展開競爭,包括智能恒溫器和其他聯網設備。

加爾在2016年的一次采訪中說:“物聯網設備並未達到高級智能化的程度,‘智能’這個詞有些誇大其詞瞭。這些設備上隻是在運行非常簡單的軟件。”

與此同時,Silk Labs正在開發自己的設備,一款支持AI的智能攝像頭和名為Sense的集線器,該公司希望通過眾籌網站Kickstarter籌集資金。

與其他智能攝像頭不同的是,Sense不會將視頻記錄推送到雲端,而是會使用高通生產的移動芯片組對設備上的視頻進行處理和分析。在早期的演示中,Sense攝像頭能夠分析人臉。比方說,如果有陌生人在場,它就會向主人發送警報。

然而,在籌集瞭超過15萬美元的資金後,Silk Labs終止瞭這一計劃,並將資金返還給瞭早期支持者。該公司宣佈,將轉而專註於將其軟件整合到第三方設備中,而不是自己打造硬件。

與此同時,蘋果始終試圖通過更能保護用戶隱私的AI產品超越競爭對手。HomePod是蘋果用於與亞馬遜Echo和其他產品競爭的智能音箱,但由於價格過高,以及語音助手Siri的功能受限,該產品的銷售一直舉步維艱。

據報道,在推出HomePod之前,蘋果曾考慮在這款可以進行面部識別的設備上安裝攝像頭。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21/308643.shtml

小米利潤表背後 還有哪些被忽略的問題

USB CONNECTOR

01.超預期的財報

小米這季度的利潤表,望過去似乎找不出太多的問題。

Q3實現收入511億元,同比增長48%。雖然同比增速相對於前兩季有所下滑,但數據本身有點超市場預期。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凈利潤24.8億元,經調整的凈利潤29億元,同比增長17.3%,環比增長36.3%。

Q3手機業務營收3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1%。

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85.5%,有點超市場預期,其中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09.8%。

IoT及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1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9.8%,智能電視和小愛同學月活數據也很好看。

從地區來分,國際業務收入22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2.7%,已經占集團總營收43.9%,根據Canalys數據顯示,根據Q3出貨量,小米在30個國傢的智能手機市場中排名前五。

簡單概括,從財報上來看,小米的三大業務中,手機出貨量增速不錯,互聯網收入增速超預期,IOT和生活消費品業務收入繼續爆發,海外擴張之路也很好……

很完美的利潤表。不過,太美好的時候,我們也還是要保持質疑精神,想想還有什麼問題可能被忽略。

02.Q2遺留的問題

其實第一眼看上去,Q3這份財報和小米中期財報整體差別不大,隻是Q2財報是IOT增速超預期,這次是互聯網業務超預期。隻從數據來看,小米Q2各項業務的增速也都是相當不錯,但是股價跌起來也沒怎麼留情面。

所以對於投資者而言,雖然小米增速喜人,但肯定是有其他擔憂的。除瞭市場情緒之外,按之前的4個業務邏輯來看,Q2的財報遺留瞭4個問題:

第一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全球范圍,手機業務出貨量已經失速,對於未來小米手機的增長會有影響;而且小米手機毛利率一向太低,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小米的毛利能否維持的住?

第二同樣是IOT業務的毛利率,做硬件不可能不關註毛利率;另外就是IOT有多大的互聯網變現能力?

第三是互聯網變現能力這塊,在國內能走的通的道路,在國外是否走的通?畢竟國內是google play被禁,在國外和google play如何競爭?畢竟MIUI系統是基於android優化的,Google在國外不會扶持親兒子嗎?

第四是匯率問題,這個是小米快速國際化中遇到的新問題,小米本身的定位就是親民型的價格機型,低毛利的情況下,業績對於匯率的波動肯定是很敏感的。但是這個問題很難用經營的眼光去研究,所以暫時隻能一筆帶過。

那讓我們一個個分析這幾個問題在Q3裡的改變情況。

03.小米的邊際變化

第一點是手機業務的問題。

雖然雷軍多次強調小米是新物種公司,但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的核心業務,現在公司手機業務的營收占比將近70%。

先看國際市場,小米依然保持著高額的增速,尤其是在印度市場保持第一、印尼市場得第二的位置,西歐地區也同比增長瞭386%,海外拓展取得瞭很好的成績。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但是這樣整體來看,小米25% 的增速相比上季的43% 有所下降。

而國內市場銷量,小米就表現的一般瞭。根據賽諾的數據,其實小米二季度在中國市場隻取得瞭2%的同比增幅,而到瞭Q3,情況依舊嚴峻:同比隻有1% 的增長。

(資料來源:賽諾)

同樣Counterpoint的數據也顯示,小米市占率下滑1pct,手機業務的增量基本上都是海外市場貢獻的。

(資料來源:Counterpoint)

雖然看整體,小米的出貨量迅速上升,但是國內互聯網變現肯定是最簡單的,維持住大本營地區的出貨量對於小米的互聯網業務變現至關重要。畢竟這一期業績超預期是來自國內互聯網服務,海外互聯網模式的也隻是剛剛起步,這個出貨量變動對於之後互聯網服務的預計增速多少會有抑制作用。

另外考慮平均價格的問題,用銷售額/出貨量,算出Q3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為1051人民幣,而Q2這一數字為952元。可以看出小米的平均售價的確是已經再往上提瞭。

綜合考慮到提價的因素,小米的手機即使明年出貨量維持不變,手機硬件銷售額也會往上走。所以銷售增速隻能作為估值參考的一個防禦性指標,如果在銷售增速不錯的情況下,同時硬件毛利率提升的話,小米硬件方面的業績估值彈性就起來瞭,但現在暫時沒看到毛利率上升的苗頭。

另外缺乏對產業鏈上遊的深度掌控力是小米的做高端機的競爭劣勢。例如,三星是半導體產業鏈一體化的龍頭,最先進的核心配件供應原則是三星第一,蘋果第二,其他品牌靠後,這導致其他品牌在核心配件(例如OLED屏)的升級方面是相對落後的。現在小米還是得需要更多的技術導入,所以有瞭和美圖的合作,不過之後成果如何還是得看小米自己瞭。

簡而言之,小米Q3手機業務有亮點也有風險點,海外領跑,國內承壓,價格有上漲的趨勢。核心的毛利率指標並沒有太大的突破,投資人最擔心的事情並沒有解決,但增速還讓人滿意。

第二點是IOT與生活消費品毛利率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整體毛利率高於手機,平均在10%左右;同時增速很快,但是增速相對於Q2有點下滑。

而手機的毛利率從Q2的6.3%降到6.23%,一直是最低的。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另外從總營收來看,手機業務板塊的占比已經在連續下降,手機業務從去年Q3的75%下降到69%。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增速較高,按照IOT如此高的增速,未來IOT業務再造一個手機業務也是很有可能的。

另外IOT的互連網變現之路也已經開啟瞭,Q3智能電視的互聯網收入占比達到5.4%。考慮到Q3小米MIUI月活躍用戶達2.24億人,同比增長43.4%。同時,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21.1元,同比增長29.4%。加上智能電視的增長數據,這一塊是有想象空間的。

第三是海外互聯網服務的有效性問題。

因為google之前在歐洲和手機整機廠有過一些協議,在出廠的手機上預制google play,最後差點被歐盟罰款。所以很明顯看得到google在國外的強勢,小米手機的互聯網模式在海外能否推廣的順利也得看看google怎麼想。但是這一點疑問是從Q2維持到瞭到Q3,現在的數據海外的互聯網收入在4.4%左右,基數太小,不太好判斷。

總結下來,從投資價值的邊際改善來看,小米Q3的財報相對於Q2是更好的。第一是是這期互聯網服務超預期,因為互聯網服務不同於IOT設備,互聯網服務提供瞭最多的毛利,會更直接影響到公司的凈利潤,MIUI用戶數增加+ARPU提升也都是估值向上修復的直接驅動因素。第二是時機的問題,畢竟上期財報恒指還熊著,現在至少穩瞭點。但是另外一個核心的指標,硬件毛利率暫時沒有太大的突破。

如果沒有其他估值上的直接驅動,那隻能靠小米自己的規模和利潤增長來滿足二級市場投資人的要求瞭。不過從現在的市值來看,是可以開始關註小米瞭。

04.新經濟的落款

小米今年上市,表現不是特別好。但實際上這一波新經濟公司的表現都不算太好。美團相比發行價也已經下跌15%,閱文集團跌瞭16%,眾安在線跌瞭45%。小米也差不瞭多少,跌瞭20%。而如果從期間最高點算起,跌的更慘。

不過大傢思考一下,這幾年“新經濟”的提法很多,有新必有舊,那什麼是舊經濟?

增長乏力的行業,就是舊經濟。

2010年,小米誕生,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2011年,微信誕生,餓瞭麼獲得A輪融資;2012年,今日頭條成立,滴滴在北京上線——這些後來被稱為新經濟“獨角獸”,全部都踏著移動互聯網的浪潮起傢。

在2018年,它們集中走向資本市場,小米、美團登陸港股,餓瞭麼嫁入阿裡,頭條和滴滴正在積極謀劃,新一代的TMD問鼎老一代的BATJ,移動互聯網的浪潮達到瞭高潮。

就在前幾天,騰訊發佈瞭財報,微信的活躍用戶數達到10.83億,環比增長2.3%,這個中國最大的移動社交應用,也增長的越來越慢……這可能是某種喻示,興起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開始變舊瞭。

這樣看來,“新經濟”的概念受到資本市場的質疑,估值一降再降不是沒有道理,階段已經不同瞭。如果你賺的是大時代beta的錢,一定要頭腦清醒,記得在beta結束的時候轉向公司alpha。

至於小米呢?至少目前手上還有IOT+海外擴張這兩張牌。

(註:文/油膩特斯,微信號:港股那點事,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20/308584.shtml

金融這塊蛋糕 vivo 不想讓小米獨食

USB CONNECTOR

原本涇渭分明的國產手機廠商,如今的打法卻日益趨同。

小米們開始深入線下渠道、請流量明星代言,而OV們也會推出些追求性能和新技術的產品,同時也瞄上瞭互聯網增值服務的盤子。

互聯網增值服務的一大優勢,就是盈利能力強,比起需要在研發和渠道上高額投入的硬件,互聯網服務幾乎是“沒本的買賣”。昨天小米的Q3財報文章中就曾提到:互聯網服務的收入僅占9.3%,但是毛利達到瞭32.3億元,貢獻接近一半。

而互聯網金融,又是其中的營收大頭。

據“新流財經”報道,從多個消息源獲悉,原網易金融總裁王磊已加入vivo金融,負責牽頭vivo的金融業務。同時,vivo金融在各大招聘網站發力招聘包括金融支付架構師、貸後風險政策崗、風險策略分析師、反欺詐分析師等多種金融人才,同時也有消息表示,vivo已拿到小貸牌照,金融服務上線在即。

明確一點,手機支付和金融零售是兩個概念,支付隻是獲客手段和入口,手機錢包給用戶帶來便捷的消費體驗(NFC刷卡),而廠商獲得一個新戶。在獲客之後,分期、貸款、保險、理財等,才是金融業務的核心。尤其是網貸,這是互金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

小米是互聯網模式的先行者,也是國產廠商最早嘗試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和生態鏈企業的玩法一樣,小米通過投資和自建子公司,完成瞭互聯網金融鏈條的全佈局。民營銀行牌照、網絡小貸、保險經紀、商業保理等牌照一應俱全。

小米金融如今也已獨立分拆,成為小米集團重要的一部分,由小米聯合創始人、高級副洪鋒領導。

而華為等友商,目前主要以支付業務為主,在消費金融領域還比較保守,在貸款等業務上,大多是開放入口給第三方服務。

“華為錢包”提供的金融服務很有限,借款界面是跳轉到第三方,並且明確表示華為不參與借錢業務

小米畢竟一直在講自己的互聯網手機故事,搶先發力也是情理之中,但現在,友商們似乎不再想看小米“吃獨食”瞭,vivo邁出瞭挑戰小米金融的第一步,“錢景”是誘人的,但這其中的坑,可能也要再趟一遍。

相較於互聯網金融企業,手機廠商做有兩個優勢。

第一是數據。

作為每天不離手的設備,手機承載瞭最多的用戶使用數據和習慣。遊戲的時長、搜索的記錄、偏好App的種類,這些都可以作為參考。比起單純看消費和征信記錄,通過手機的使用數據,更能完整地判斷用戶實際的金融能力和需求。

如此一來,廠商不僅可以定制化地為用戶推薦產品,也可以用相對低的一套成本(畢竟年輕人們還沒什麼征信記錄),去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從而判斷用戶的償還能力,降低不良貸款率。小米金融團隊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傳統金融做征信是從“金融到金融”,從過去的還款情況推測未來的還款情況;電商做征信是“從交易到金融”;小米做征信則是“從行為到金融”。

第二是場景。

一傢互聯網公司,擁有瞭用戶基礎後,都會選擇進入金融,這是已成型的變現手段。但類似今日頭條這樣的App上線一個現金貸業務,就屬於單純的蹭自傢流量,缺少場景。

手機廠商則不同。首先,自帶的“錢包”就是天然的優勢,輕松獲客,也能提供支付場景。而電商平臺,也給瞭分期貸生長的土壤。比如,你在小米商城分期購物,那麼小米分期是默認的選項,利率比起花唄稍低,且免息的活動也會更多。用戶通過購物使用到瞭這項服務,就有可能會去選擇帶息分期,同時平臺也鎖定瞭目標人群,向其推薦消費貸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而報道中提到的vivo,和小米一樣,其用戶也都是以學生或是剛畢業的年輕人為主,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目標人群,且vivo的銷量和平均售價也都要領先小米,這讓其金融業務會有更大的基本盤,且用戶的消費、償還能力(可能)會更強。

Counterpoint的 Q3國產手機銷量數據,vivo次於華為+榮耀,排名第二

但挑戰也是看得見的。手機廠商的金融業務有明顯的短板,跨行業的競爭對手過於強大,且監管的風險就擺在眼前。

就和所有的新晉互聯網金融公司一樣,手機廠商們也面臨著難以轉換用戶這個最大難題。雖然在分期業務上有場景優勢,但在理財方面,用戶們習慣瞭傳統銀行或支付寶等渠道,小米金融設想中的“定制化推薦”目前還沒展現出效果,想拉新幾乎隻能靠更高的利息,或是綁定自傢的運營活動,如此一來,盈利能力就會打折。

其次,手機廠商們的金融業務,更多的是作為自身的補充,雖然小米也把“小米貸款”“小米金融”做成瞭獨立的App上架,允許其他品牌的用戶下載,但希望它“出圈”,去開拓非自傢手機用戶以外的新客戶還是有點困難,能把自傢的手機用戶轉換為金融用戶就算完成瞭任務。這決定其天花板天生就不會太高——小米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稅前凈利潤分別占集團收入及稅前凈利潤約0.7%及0.2%,比重還很低。

最後,互聯網金融行業如今監管趨嚴,網貸更是敏感中的敏感,後來者趕上瞭“地獄模式”。而且金融的敏感性對自身品牌形象也是一種考驗。小米P2P的“暴雷”,就使其承受瞭相當大的輿論壓力。

金融,是手機廠商們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收益最高,但風險也最大的一種營收模式。小米邁出瞭第一步,vivo選擇瞭跟進,而OPPO、華為等,也都虎視眈眈。雷軍在2017小米公司年會上說道,“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金融這塊蛋糕,誰都想吃一口。但能吃到多少,吃下去甜不甜,可能就隻有自己知道瞭。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20/308578.shtml

華為重金投入東南亞 將砸2300萬在企業業務

USB CONNECTOR

外媒報道,華為計劃在印度的企業業務投入巨資,並預計印度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華為企業業務的前五大創收市場。

根據DNA Money消息,華為最近在印度開設瞭第一個OpenLab,它將為企業、智慧城市、智能校園等設計信息和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 這是其在印度的第一個實驗室,也是華為在全球的第12個實驗室,將為印度客戶提供服務。

華為印度公司的企業集團總裁Derek Hao表示,截至2020年,華為將投資2億美元,將OpenLabs的數量增加到全球20個。在未來三年內,華為將投資2300萬美元在印度和泰國的OpenLabs。

Derek Hao表示,OpenLab將專註推動智能城市創新,包括物聯網(IoT),智能電桿,智能建築,智能校園,智能交通,智能視頻監控解決方案,以及融合指揮控制解決方案。

印度是華為發展企業業務的十大國傢之一,也是華為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今年前三個季度,印度企業業務增長瞭60%,這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3%左右,”Derek Hao稱, “我們計劃明年繼續增長60%”。

印度德裡的OpenLab預計每年將為近400名員工提供ICT培訓,為250名工程師提供ICT職業認證,為近100名工程師提供概念驗證培訓。此外,華為將在明年在印度開展5G試驗。

“我們將在本地發展工業ICT生態系統。這將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新的市場機遇,並通過在真實的現場環境中進行測試,來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商業化解決方案。”Derek Hao說。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1120/308572.shtml

印度手機市場爭奪戰打響 三星小米誰會勝出

USB CONNECTOR

小米大戰三星,這聽起來像個科幻大片。它們之間的戰役確已在全球第二大市場——印度打響瞭。

手機品牌之間的競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印度假日季,小米和三星之間的競爭將會變得最為激烈,因為它們勢均力敵,且都滿懷信心。這兩個手機品牌共占市場份額的60%。通常來說,假日季的銷售額占到手機制造商每年營收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可是牽涉重大利益的大事。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連續領先兩個季度後,局勢陷入混亂,就連專傢也不知道誰是印度手機市場上的冠軍。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稱,在第二季度,三星的份額為29%超過瞭小米的28%,奪回瞭第一名的寶座。而市場研究公司IDC則稱小米依然領先於三星,二者份額分別為29.7%和23.9%。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則認為這兩傢公司旗鼓相當,小米的份額是30.4%,三星的份額則為30.2%。

這兩傢公司每個季度的手機銷量都超過瞭1000萬部——這個數字是2014到2015年度單個季度手機銷量的三倍多。而且,這兩傢公司都在印度設有生產廠。

但是,這兩傢公司的老板持有不同的觀點。小米印度負責人馬努-傑恩(Manu Jain)稱,該公司並不關心誰是第一,而隻關心自己是否在高速發展。他說:“我們在這個季度銷售瞭1000萬部手機,這是一個裡程碑事件。我想,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說,我們做得不好,或者說我們犯瞭一些錯誤。”

高東真,三星電子移動通信部門總裁高東真表示,該公司在印度一直面臨競爭。“我們正在關註他們(競爭),但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戰略或路線圖。我堅信我們能在印度取得勝利。”

小米的網絡銷售非常火爆,現在它正準備通過其優選合作夥伴商店來積極拓寬線下銷售渠道。三星的實體店則一直很強勢,但是它現在也順應時代,開始專註於發展網絡銷售渠道,方法是提供更多針對消費者的優惠措施。三星擁有各種價位的手機,而小米則在努力推出多種價位的手機,而且小米宣佈準備利用其POCO品牌進軍3萬盧比價位(約合430美元)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這個價位的市場一向由三星和蘋果統治。

Counterpoint公司的分析師安斯卡傑恩(Anshika Jain)說:“因為三星和小米都采用瞭多渠道戰略來搶占中低端市場的更大份額,所以這次競爭將會變得更加白熱化。在未來幾個季度,這兩個競爭對手之間的競爭隻會愈演愈烈。”

“三星與小米的手機銷量都在1000到1200萬部之間,它們是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兩大贏傢。”Canalys公司的研究經理拉沙佈多什(Rushabh Doshi)說。三星和小米的一個重大差異是:前者能夠為零售商提供很高的利潤率,後者的利潤率很低,但是銷量很高。

調高利潤率是三星在第二季度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假日季,這仍將是一個可怕的戰略。而小米的很多線下合作夥伴稱,小米的各款手機銷售速度都非常快。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戰略師稱,現在主要的問題是三星全方位覆蓋各種價位的手機是否能夠對抗小米針對年輕消費者發起的凌厲市場營銷攻勢。

IDC公司的分析師尤帕薩那喬希(Upasana Joshi)稱,在300美元以下價位的手機市場,這兩傢公司都推出瞭多種機型,它們也都因此頗受歡迎且極具競爭力。由此可見,沒有人能夠猜出這場巔峰之戰的最後贏傢是誰。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8/294521.shtml

Q2華為超蘋果成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供應商

USB CONNECTOR

據國外媒體報道,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表示,在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供應商。

Gartner公司的研究總監古譜塔(Anshul Gupta)表示,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的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瞭38.6%。華為繼續在其智能手機中引入創新功能,並擴大其智能手機產品組合,以覆蓋更多的消費群體。

該公司對零售渠道的投資,品牌的建設,以及榮耀品牌的準確定位等因素促進瞭銷量增長。目前,華為在全球70個市場發售榮耀手機,榮耀品牌正成為華為的主要增長動力。

總體而言,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同比增長瞭2%,達到3.74億部。

三星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供應商。2018年第二季度,該公司的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瞭12.7%。

古譜塔表示:“三星面臨著全球智能手機需求放緩以及來自中國制造商日益激烈的競爭。對其旗艦智能手機的需求放緩,導致三星的盈利能力下降。現在,它希望秋季發佈的Note 9手機能夠重振其手機業務。”

2018年第二季度,蘋果手機銷量微幅增長0.9%,基本持平。

古譜塔表示:“蘋果目前這款旗艦手機的新增附加值較低,導致其2018年第二季度增長放緩。iPhone X的需求開始放緩的時間,遠遠早於其推出其它新機型的時間。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加劇,以及消費者對手機價值的更高期望,都給蘋果帶來巨大壓力。外界要求蘋果在旗艦手機中增加更好的附加值,以促進增長。”

在Gartner報告中,小米和OPPO成為2018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市場的第四名和第五名。

小米專註於擴大產品組合,並對網絡銷售和實體店銷售進行瞭統一整合,這促使其在全球市場放緩的背景下實現瞭增長。

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上,谷歌的Android系統在2018年第二季度進一步擴大瞭領先優勢。Android系統的市場份額增加至88%,而蘋果iOS系統則獲得瞭11.9%的市場份額。

8月初,市場調研公司IDC發佈的報告也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5420萬部,超越蘋果,位居全球第二位。蘋果自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兩強。

IDC的數據顯示,iPhone第二季度出貨4130萬部,同比增長0.7%。第二季度,蘋果的市場占有率為12.1%,高於去年同期的11.8%。小米第二季度出貨3190萬部,同比增長48.8%;OPPO第二季度出貨2940萬部,同比增長5.1%。其它品牌手機共出貨1.137億部,同比減少18.5%,市場份額由去年第二季度的40.1%降為33.2%。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8/294495.shtml